ob体育app官网下载

  • EN
  • 东南亚研究中心
国际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国际会议 >> 正文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六十周年院庆暨“中国东南亚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点击数:

2016年11月5日,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主办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六十周年院庆暨‘中国东南亚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者,既有来自荷兰、印尼、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国外学者,又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郑州大学、外交学院、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贵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红河学院以及厦门大学的国内专家;既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的代表,又有众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院友,可谓海内外学者云集,新与旧高朋满座。

这次会议在庆祝“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六十周年院庆”的背景下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教育部社科司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朱威烈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著名汉学家包乐史教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李一平教授致辞。他们分别表达了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六十周年院庆”的:匾约岸暂傲倩嵋榧伪、学者的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致开幕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朱威烈教授致辞

荷兰莱顿大学著名汉学家包乐史教授致辞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李一平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泰国法政大学张锡镇教授、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庄国土教授以“中国东南亚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为题,对“东南亚”这一概念的内涵发展演变进行了追溯,着重对国内外以及古今东南亚的研究给予了回顾和梳理,指出国内外东南亚研究的各自优势,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时,亦以严谨和乐观的学术态度,展望和预言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将迎来钻石十年!张锡镇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六十年回顾”,主要对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给予了回顾,指出六十年来中国东南亚政治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深入剖析了期间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呼吁加强东南亚国别政治研究,年轻人要勇于担当。吴杰伟教授则以“中国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六十年回顾”为题,从“发展概况”、“办学特点”、“研究生培养”和“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对东南亚各国语言在中国的教育教学、科研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详尽地阐述了东南亚语言教育与东南亚研究密不可分的关系。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做主旨发言

泰国法政大学张锡镇教授做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做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之后,大会分三个专题,即“一带一路”与东南亚:认知、反应与挑战,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关系进行了分组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一带一路”与东南亚:认知、反应与挑战

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际社会尤其东南亚地区各国如何认知、作何反应不仅涉及彼此合作计划的展开,亦关乎这一区域安全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政府深入了解东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针对这一差异做出合理、恰当的政策调整,显得至关重要。

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李晨阳研究员发表了题为《缅甸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的学术演讲。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中缅合作,缅甸有着较强的合作意愿,但囿于对“一带一路”缺乏足够深入的认知,在具体的项目合作上出现了迟疑和犹豫。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平台基础上与缅甸寻求双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积极推进对缅公共外交,加大“一带一路”在缅的传播和宣传力度,消除缅方的误解和疑惑,增强缅方对“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包容、互利和共赢”核心内涵的认同,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云南大学李晨阳研究员发表学术演讲

中国社科院周方冶副研究员发表学术演讲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周方冶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泰战略合作:机遇、挑战与建议》的学术演讲。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双多边合作框架,有助于促进中泰合作提升层次、拓展领域、扩大规模,特别是为方兴未艾的投融资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契合泰国国家发展模式变革的现实诉求。不过,由于多边层面的地缘政治博弈、双边层面对互利合作的认知差异以及泰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分歧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对中泰关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中泰战略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中国政府有必要构造多层次全方位的“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网络,进一步夯实中泰战略合作的发展基础。

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所范海莲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越南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认知与反应》的学术演讲。文章认为,尽管越南经济专家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大多建议应采取警惕、谨慎和观望的态度,但是,专家们亦肯定了“一带一路”给越南带来的机遇,中越双方应在这一框架下寻求互补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饶兆斌博士演讲的题目是《经济高于地缘政治:马来西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他认为,在马来西亚这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面对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地缘政治或现实主义的观点几乎是凤毛麟角。大部分的论述是经济高于地缘政治的。中国政府在宣传“一带一路”时,用词上相当用心思,不提倡用“战略”,提倡用“倡议”等等,没有给别人带来一个太过“中国中心”或过于扩张性的诠释。“一带一路”也许并不只是一个经济合作的倡议这么简单,但“经济合作倡议”是中国政府希望传达的说法,目前而言,马来西亚还是非常能够接受这个说法。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世伦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中柬关系:一个国际援助关系下的风险分析》的学术演讲。文章认为,由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与柬埔寨国家战略发展十年计划有共同理念,柬埔寨政府对这一倡议表示热烈欢迎,全力支持。但是共同愿景与理念下的两国发展与现实条件差异却是无可回避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端赖深化的国别研究基础人才培养,也就是说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规划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培养更深入而完整的国别研究专长的智库与幕僚,能更完整而深入的从政策末端的周边国家反馈我相关政策在当地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质言之,“一带一路”建设应以共商、共建、共享六字为原则,在共赢、互信、互鉴的道路上,追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愿景目标。

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米拉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印尼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述评》的学术演讲。她认为,印尼政府响应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倡议,给印尼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尤其是基础设施、旅游业、投资及贸易等领域带来了积极影响。对于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无论是支持印尼-中国的合作,还是提醒印尼政府在与中国建立联系时小心谨慎,保持警惕,以免落入中国建立的“霸权主义陷阱”的观点,印尼政府和中国政府都应积极听取和研究,以负面观点和意见为鉴,有所作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经济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和繁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亚系吴杰伟教授以《菲律宾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为题发表学术演讲。文章认为,从整体上看,菲律宾国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注度是有限的,由于中菲领土争端上的冲突逐渐升级,菲律宾社会对于领土争端的态度,对于中国政府的态度,容易被直接与菲律宾对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但是,中菲之间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因素,中国在菲律宾建立深远的、具有渗透力的影响,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只要我们把今后的交流做得更好、更规范、更深入,中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菲律宾民众也会逐渐消除因领土争端而产生排斥心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李明江副教授发表的题目为《支持、参与和协调:新加坡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他认为,新加坡在“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的积极正面的支持态度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观望和怀疑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新加坡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深度参与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其他东盟国家接受“一带一路”倡议,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深入开展,新加坡作为协调者的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明江副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新加坡尤索夫东南亚研究院赵洪访问研究员

对东南亚各自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进行了解和考察至为重要,实际上,这些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东盟经济共同体,它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又如何呢?来自新加坡尤索夫东南亚研究院的赵洪访问研究员给我们做出了解答。在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演讲。他认为,从目前情况看,“一带一路”与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对接,在国家层面上进展的比较顺利,多个项目都是在双边合作的框架下开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东盟内部的担忧,中国在这种由经济实力推动的双边合作中必然占据主导优势,会左右一些东盟成员尤其是弱小国的未来政策走向,从而引起东盟内部分化。不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为中国调整周边外交战略服务的,是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服务的,“一带一路”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思路,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创造更大的合作潜力和发展空间,使双方出现更加紧密联系的新的可能。中国要努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愿景实现有效对接,除了加强在国家层面上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合作对接和互补外,更要加强与东盟组织层面上的政策对接与协调。

二、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

南海地区的战略地位、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南海的价值。这一价值又决定了南海地区是国际关系中竞争、冲突和合作的焦点地区之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素有南海问题的研究传统,因而,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南海问题首先关乎其周边国家的利益与安全,准确把握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处理方式有利于我们维护国家的领海主权及其利益。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郑先武副教授发表题为《印度尼西亚与南:I习踩平ㄉ琛返难萁。文章认为,针对南海争端而发起的“处理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研讨会”是印尼谋求均势与区域自主的安全战略、构建“东盟安全共同体”与逐步提升国防实力的安全政策、推动区域合作并巩固区域大国地位的区域主义、强化综合安全能力的大国角色的重要途径。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明亮副教授以《马来西亚公开“内政化”南海问题——途径、背景与影响》为题发表演讲,主要探讨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南海问题,如何成为马来西亚公开政治议程中的话题。从目前的效果看,2013年之后的中国“南海新政”,其负面效应远大过正面意义。无论是到曾母暗沙宣示主权,还是“值守”南康暗沙,都没有带来实际收益;反倒可能“推出了”马来西亚,损害了中马关系,使得中国的周边环境更趋恶化。对中国而言,合理的使用方式可能是:(1)为稳定中马关系,尽量淡化对曾母暗沙和南康暗沙的权利主张;淡化不等于放弃,仅是减少公开明确地坚持而已。(2)同马来西亚协商长期的大合同,采购马来西亚从曾母暗沙和南康暗沙海域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而言,近距离运输也是对中国有利的。

南海问题亦涉及域外大国,美国高调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后,宣布南海问题的解决与否关乎其国家的核心利益。美国的加入,使得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如何应对美国的介入,了解美国的战略意图及其在解决南海问题时的参与度,亦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外交学院外交系任远喆副教授发表题为《奥巴马政府东南亚战略与地区再平衡》的演讲,他回顾了奥巴马的从“重返亚太”到“亚太再平衡”战略,指明了奥巴马东南亚战略的主要特点,认为奥巴马政府亚洲政策的一大成就是建立了同东南亚国家之间持续的合作架构。目前,中-美-东南亚三边关系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葛红亮副研究员以《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评估》为题发表演讲,认为,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既构成了美国新时期东南亚政策的重要一环,又与东南亚政策相辅相成,并共同服务于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不容置否的是,奥巴马南海政策在实践上确实产生了显著的成效,不但有助于修复美国以往“单边主义”的形象,而且使美国-东盟国家关系在双边、多边渠道均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实现了冷战后美国在地区力量存在与影响力的空前规模增长。不可避免地依托于美国在地区及周边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与在国际舆论方面的主导地位,因而在实践中却不自觉地推动大国南海角逐的增强与地区安全局势的一再紧张,而地区均衡的“天平”也难免出现向美国倾斜,同时,引致了中国在南海强有力的维权、维稳的姿态与举措。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邵建平副教授则发表题为《战略意图与中美南海博弈》的演讲,认为,美国打着“维护航行和飞越自由、捍卫国际法、推动南海问题和平解决”的旗号,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将其作为制衡中国和平崛起、维护自身海洋霸权的抓手。中国在南海的战略意图是要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平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身战略意图,中国在继续捍卫南海主权权益的同时,要继续推进“双轨策略”、继续倡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争取有实质性突破、重视“海上公共产品”的提供。

除了领海、安全等利益争夺外,南海地区的渔业争端也愈加明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张宏洲研究员发表《渔业冲突、渔业安全和南海争端》的演讲。他认为,渔业争端或对有限渔业资源的竞争肯定会造成冲突,但往往会刺激世界许多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然而,当渔业问题严重政治化和安全化时,渔业合作将变得极其困难。更糟糕的是,随着国内政治和民族主义的不断发展,渔业安全话语进一步削弱了已经存在的政治信任,使得南海区域渔业合作更不可能。因此,为了防止渔业事件造成南中国海的重大海上对抗,必须努力对南中国海的渔业问题进行处理。

本次会议中亦有关于菲律宾南海仲裁裁决的问题。武汉大学法学院罗国强教授发表题为《论南海仲裁裁决的枉法性》的文章,指出,南海仲裁是菲律宾滥用国际法进行的恶意法律操作。仲裁庭在实体问题上,狭义地解释准据法,歪曲《公约》有关规定,对中方的行为和权益做限定解释,对菲方的行为和权益做宽泛解释,从而形成了罕见的一面倒裁决。南海仲裁案的裁决明显违反了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和逻辑,无论是在程序还是实体问题上都存在诸多滥用、歪曲和违背包括《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之处。裁决明显偏袒菲方、故意歪曲事实和违背法律本意且不公正,属于典型的枉法裁决。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关系

东南亚是中国的近邻,彼此之间有较为密切而频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是双方往来的结晶和历史见证。当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给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印尼马拉拿达基督教大学华裔文化研究中心邱崇义研究员发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尼马都拉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影响》的演讲。他以符号学,描述性和定性的方法对马都拉岛上的大清真寺的固体篱笆围墙、门装饰、屋顶的高度、楼层、功能区等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有极大的相似性。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林梅副教授发表《佐科维总统执政以来的印尼政治经济与中印尼关系新发展》的学术演讲。认为,佐科维总统上台后从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入手基本稳定了印尼国内的党派纷争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趋缓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中印尼关系得到较大的发展,由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方位推进各领域合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舞台上开展交流合作。

印尼马拉拿达基督教大学邱崇义研究员发表学术演讲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林梅副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祝家丰演讲的题目是《“历尽一甲子的沧桑、犹未平等”:论种族政治下的马来西亚民族关系和华人处境》。该文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种族政治下参加了主流政治和反对政治的历程。华人协商政治的实践是建立在支持在朝的华基政党和马来(巫统)政党。马来西亚独立初期,华人与马来人的协商政治所达至的权力分享使华人的权益得到保障。但随着1969年种族流血冲突事件后,巫统政治势力的高度膨胀弱化了协商政治,华人社会的利益一一被蚕食,因此面临了各种困境。到了2008年和2013年大选前华人的各种问题依然未获得解决,这局面促使华人把选票投给反对党而引发了令人瞩目的政治海啸。

马来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周芳萍亦关心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族群关系,她发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文化博弈和整合》的演讲。认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文化博弈和适应情况,如果国家领导人要强势干预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或限制和打压某个族群的文化发展,其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政府领袖不愿看到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所展现的韧性和蓬勃之生命力正是国家单一文化政策所引发出来的现象。这样的政策不但不能解决多元社会的族群整合问题,它还会导致国内的族群意识高涨,最终造成族群关系紧张与族裔抗争。为了落实国家文化共存的愿景,上至政府,下至人民,大家必须相互尊重其他族群的文化传统以减少族群隔阂与冲突,让人类的生活增添色彩!

闭幕式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致辞,她对本次会议上所讨论的“一带一路”与东南亚的认知与反应、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关系等议题做了全面的总结,充分肯定了这些学术成果的前沿性和实效性,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还需提及的是,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师生的要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副主编徐再荣教授不辞辛苦,做了《学术规范与学术生态》的讲座,徐教授从史学论文的撰写入手,以世界历史方向论文为例,深刻剖析了目前世界史论文表现出的各种弊端以及这一研究方向存在的不足。讲座精彩纷呈,师生获益良多。至此,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副主编徐再荣教授

本文作者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冯立军副教授

ob体育app官网下载V1.34.93(2023已更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