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app官网下载

  • EN
  • 东南亚研究中心
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跨域流动与社会性别视野下的近现代华人移民与中国故土“离而不散”现象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4日 点击数:

2022年5月19日下午,ob体育app官网下载研究生会于南安楼309室举办第十期“南洋师说”讲座:跨域流动与社会性别视野下的近现代华人移民与中国故土“离而不散”现象。本次活动邀请我院沈惠芬副教授主讲,聂德宁教授和施雪琴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聂德宁教授在主持

聂德宁教授首先对沈惠芬副教授今天的讲座表达感谢,并向在场师生介绍沈惠芬副教授的学术经历和主要学术兴趣。沈惠芬副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为ob体育app官网下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迁移与社会性别、中国侨乡研究、海外华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出版专著China's Left-Behind Wives: Families of Migrants from Fujian to Southeast Asia, 1930s-1950s(《中国留守妻子:1930年代—1950年代福建籍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家庭》),并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伊始,沈惠芬副教授介绍了“离散”的产生与“离而不散”的现象,华人“离散”现象兴盛于十九世中晚期特别是民国时期,在1950年代逐渐趋于停止。华人的移民传统与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的外部力量冲击、国内政局变化等时代背景催生了华人移民这一群体,他们在“离”的状态下与中国故土分离,却又通过华人侨批运营系统与华人跨域网络与中国家乡保持“不散”的状态。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基础上的社会、文化、经济、情感等跨域联结使华人移民与故乡保持一定程度的关系,甚至是亲密的关系。

沈惠芬副教授以广东嘉应州叶家侨批为个案切入,通过丰富而详细的案例分享华侨与故乡“离而不散”的细节,不论是海外华人对家乡亲人的经济援助还是情感依托,都是那个时期华人移民群体的共同特点,家庭对华人的吸引力在当时是持续存在的。侨批、书信联系、回国探亲、口讯及水客等方式提供了华人与故乡联系的主要通道。沈惠芬副教授用富有情感的讲述展现了华人移民家庭情感联结,强调了侨批在华人移民与中国关系中扮演的重要关键的角色。侨批中详细的书信往来,展示了华人移民如叶家所在村落与南洋客侨居之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物质与情感等的跨域流动,这是他们与中国故土“离而不散”的另一番图像。不管华人移民流动到哪里,家一般是流动的中心,是侨批寄达的目的地。华人移民的跨域流动一方面是扩散性的,一方面又是系于中国的家。而彼此构成的跨域社区中有信息、物资、资金的交流,更有色彩丰富的精神生活空间,侨批见证了这些心灵空间。

沈惠芬副教授在介绍跨国家庭时,简明扼要地梳理了“社会性别”概念及这一概念的发展。指出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沈惠芬副教授以此视野探讨了跨国家庭留守女性对华人移民与中国联系的多重影响,指出她们对“离而不散”关系的贡献及女性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阻碍,从留守女性的角度探讨“离而不散”的现象,得出新的结论,为把留守女性的历史进一步纳入移民历史的书写提供了生动案例。

沈惠芬老师在讲述

在讲座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社会性别、华人跨国移民、中外移民联系和区别等议题进一步向沈惠芬副教授提问。客家人是国内移民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们的“离而不散”现象是否具有特殊性?华人向外移民的主体以男性为主,但如何理解少数移居南洋的女性群体?华人移民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离而不散的现象是否在世界其他移民群体中也存在?在不同的时空中,社会性别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理解这一变化?沈惠芬副教授对以上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指出“离而不散”分析框架由于其局限性,无法全部覆盖所有差异性的离散经验;以社会性别理论框架去分析华人移民,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移民和其他国家移民存在一定相似性,但是就“离而不散”现象而言,华人移民特征更为明显。

施雪琴教授进行总结

最后,施雪琴教授总结讲座内容,指出沈惠芬副教授长期以来的学术坚守值得在场师生学习;同时对青年学子们提出建议,这一阶段学生们要扎实专业基。厥佑镅匝,在自己研究领域努力深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绩!

本次南洋师说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

图片:宣传部 班紫云

文案:学术部 张欣


ob体育app官网下载V1.34.93(2023已更新)
Top